news center新闻中心

如何解读10万亿元人民币化债政策?内地经济景气快将重临

发布时间:2024-11-25浏览:

  当隐性债务积累过大、资金运转困难时,带来一系列连锁的传导反应。投资理财方面,大量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债券未清,可能会引起恐慌情绪和市场动荡,传导到民众持有的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上◆■◆;实体经济方面■◆■◆,债券兑付困难,信用风险出现,引致融资难度增加,后果是拖累实体项目投资和维护的能力■★■★◆★,影响投资信心和经济增长■■◆★。

  隐性债务主要是城投债(城市投资债务)★◆◆★★■。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通过城司等非直接的政府渠道和融资平台进行的短期周转性过桥借款■★★■■。这些债务未被列入政府正式预算体系◆◆★■■■,所以称为隐性债务◆■★★★。新冠疫情期间,这些短期隐性债务◆■,以新债还旧债、以后债还前债★★★,逐渐在地方堆积。为了吸引更多资金◆★■◆,这些债务的利率比较高,期限也不长;这就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付息还本的压力◆■★■★。

  对地方政府来说,隐性债务的压力减少之后★■■★■,短债变长债★◆★◆■,高息变低息,有助于缓解城投企业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问题■★◆★、降低信用风险★★★◆◆、提高财政运作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减轻后◆★,才有余裕发展经济★◆◆■★★,释放经济活力★★★◆。民间的实体经济◆★■◆,从政府取得项目回款后,可以舒缓资金链和三角债的压力。现金流有良性预期后★◆,经济可以恢复活跃,就业市场可以改善◆■◆■■◆。

  总规模10万亿的化债方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审议通过)◆■★■★,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新冠疫情以来■★★,尤其是二十大之后,各种货币宽松和财政扶持几乎没有停止过■★■★,今次化债是货币和财政政策并行,目的主要是为了化解地方政府“短期限、高成本”的隐性债务。

  以上的政策综合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政府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2023年的14■◆★■.3万亿可以大幅降至2.3万亿,降幅超过80%;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左右的利息支出。规模和范围都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举措。

  今次化债的方式主要是债务置换,中央以专项融资的方法,用新发行的各级政府债券(显性债务)来偿还旧的隐性债务。原本的城投债利率较高◆★■■,新发的政府债利率较低◆■■◆★★,能够降低政府偿还利息的压力■★★★■。原本的城投债期限较短(1至5年)★★◆■◆◆,新发的政府专项债年期较长(平均年期15年)■◆■■■,能够降低政府偿还本金的压力。原本是报表以外的隐性债务■■◆★◆,现在置换成财政账目上的显性债务,方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管理◆★■★★,更加透明统一。

  简单地说,化债就是债务置换,债务重组◆■◆,从隐变显,化短期为长期,化高息为低息■★◆,清理坏账★■★◆■■。化债最重要的效果就是将短期限、高成本的隐性债务,置换为长期限、低成本的显性债务,用时间换空间,帮助政府有效有序地化解地方的债务风险◆★◆◆■。

  总而言之■★,笔者对今次的10万亿化债措施持乐观的肯定态度◆★■★◆,不是随便地唱好。

  综合中国财经网、新浪财经■★★◆、广发基金等的报道,今次化债的10万亿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分三年实施■◆■◆,自2024年开始,每年2万亿。第二,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安排8000亿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此外还有一些附带的相关措施,例如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仍按原合同偿还,不必于2028年底前提前偿还。

  国家推出这项化债政策的时机(11月8日)拿捏得很好■★◆◆,估计是因为从本月初到明年1月底,全球的不确定因素大增(例如美国总统换人),一定要及时以中国式量化宽松来化解内循环在流动性周转上的或然危机◆◆★★■★。事实上过去两个星期,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和中东战场上的变化,很能够说明问题。

  债务有隐性债务和显性债务之分。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主要是指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经由中央批核并明确列出的各项债务,利率相对较低,期限也比较长,在预算决算的周期之内,透明清晰■■■★◆。

  中央11月8日公布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化债政策,过去两周以来已经有不少经济文章详细分析■★★★★◆,笔者基本上肯定和认同化债政策,估计经过大约3至6个月的推行及消化过程后◆■,将会逐步渗透到宏观总需求的各方面,提振消费和推动投资,配合政府过去多年来积极有为的政策(新三样、低空经济■■★、太空经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全球南方、一带一路、创新科技、以旧换新★■、减息降准◆◆、房产支持等一系列组合拳),估计将会恢复经济景气。

  十万亿化债措施是急民间之所急,政策层面的思路明显■★■★■★,关注未来的、长期的高质量发展、目光聚焦基层,保障民生和经济的内循环★◆■◆◆★,活化资金的良性流转。资金成本降低和资金流向精准◆■■◆■■,可以恢复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和基层民众的经济活力◆★■◆。

  对于实体经济的参与者来说(企业和个人),近几年存在地方政府欠债延期兑付、项目回款困难的问题◆★★★,导致民间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对现金流预期的前景感到悲观,于是消费疲弱、投资缩减◆■★、房产跌价,是“避险躺平不作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隐性债务带来的付息偿本压力极大■◆■◆■★,近年来财政收入(土地收益)减少■■★,债务压力加剧,公务员减薪只能是短期举措,难以持续推动各地的实体经济发展。

  春江水暖鸭先知◆■★■★★,因此我们对于内地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不宜过分悲观■★★,或会已经寻到底部,横向一段时期之后会逐渐回稳上扬。躺平不消费、袖手不作为的后新冠疫情的民间心态将会逐步扭转,恢复正面的视角和心态。从粤港澳大湾区角度看★■,经济有望率先恢复上行,获得全球资本的青睐(下周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是不是太乐观■■◆★?首先需要了解化债的具体内容及预期效果,如下。